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
创始人
2025-07-04 17:31:14
0

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

  【诗人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先世邠人(今属陕西)人,后迁居吴县(今江苏苏州)。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曾向仁宗赵祯上条陈十事,要求改革当时弊政。他又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其《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后世所传诵。他的词,有的写边塞生活,有的写羁旅情怀,或苍凉悲壮,或缠绵深婉,对后来的苏轼、王安石有一定的影响。

  【范仲淹的故事】

  苦读及第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 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 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 (一说,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母丧后方更名 )。

  泰州治堰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天圣三年(1024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天圣四年(1026)八月,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

  执教兴学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 宰相王曾对万言书极为赞赏,时晏殊在枢府,王曾便极力推举范仲淹,晏殊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 十二月,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秉公直言

  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宋真宗章献皇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35-36] 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

  景祐党争

  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辟所居南园之地,兴建郡学。时苏州发生水灾,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次年,因治水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判国子监,很快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主要成就】

  政治贡献

  地方治绩

  范仲淹出任泰州时,征调民众4万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华里,不仅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均有了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人民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

  实施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针对内忧(官僚队伍庞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现状,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全国也普遍办起了学校。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党”,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败告终。但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军事思想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奉调西北前线,担任边防主帅。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山谷交错、地势险要的特点,范仲淹提出“积极防御”的守边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训练边塞军队,以达到以守为攻的目的。

  文学成就

  散文

  宋自建国至仁宗七十多年来,墨守祖宗家法,政尚循谨,浮华奢靡的背后潜伏着种种危机。范仲淹洞破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重视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主张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风俗的醇厚讹薄、国家的兴衰成败。在经世济时思想的影响下,范仲淹反对宋初文坛的柔靡文风,提出了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范仲淹的文章,立足点在于政而不在于文,在价值取向上与扬雄、王勃、韩柳以及宋初复古文论一样,具有历史意义和复古精神,对宋初文风的革新具有积极作用。

  诗歌

  诗歌上,范仲淹主张“范围一气”、“与时消息”。范仲淹继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又将曹丕的“文气说”、陆机、钟嵘的“感物说”和“天人合一”的诗学思想捏合在一起,他认为,诗人创作的冲动与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气”,感于万物并通过万物体现出来。范仲淹的“与时消息”则继承了刘勰的“为情而文”观和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把政治教化和为情造文有机有机结合起来,范仲淹批判宋初诗坛的盲目模仿之风和无病呻吟之态,主张诗歌创作要忠于生活现实,符合时事,不为空言。

  词

  范仲淹词作存世共五首[161] ,虽然数量较少,但首首脍炙人口,在宋词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北宋建国至宋仁宗,生活享乐渐成风尚,以艳情为主要创作话题的歌词亦趋向繁荣。范仲淹于仁宗年间登上词坛,其词作内容和风格丰富多样,有直接写艳情者,也有跳出艳情之外者,正是过渡时期遗留下来的深刻痕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示儿原文翻译以及赏析陆游 示儿原文翻译以及赏析陆游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
早花 杜甫 早花 杜甫 早花 杜甫,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大诗人杜甫,此诗写冬末春初杏梅怒放的图景,表达诗人...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译文] 杏花退红瓣已凋,枝头杏果青又小。燕子飞来寻旧巢,绿...
爱国精神的古诗 爱国精神的古诗  1、《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出处 出自 唐代 白居易 的《长恨歌》“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
与时间的诗句 与时间的诗句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 贾岛《剑客》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爱国诗词楷书书法作品 爱国诗词楷书书法作品  楷书的书法作品有不少爱国人士所创作的爱国诗词,赏析性较强。  爱国诗词  《...
柳林风声 柳林风声柳林风声1  《柳林风声》这本书一听就让我意想连连,让我带着神秘的感觉来品味它。这本书描写了...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解读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解读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
形容桂花香味的诗句 形容桂花香味的诗句  月缺霜浓细蕊乾,此花无属桂堂仙。下面就是有关描写与形容桂花香味的诗句,欢迎大家...
有山水的诗句 有山水的诗句(精选60句)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是高度凝...
思乡的古诗句初一 思乡的古诗句初一  家乡就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花;家乡是一副永恒的画;家乡是一种浓浓的.味道。思乡是以无...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出处 出自 宋代 文天祥 的《端午即事》“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全诗...
雷震村晚古诗全文翻译及赏析 雷震村晚古诗全文翻译及赏析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下面...
柳永的《八声甘州》的翻译及赏... 柳永的《八声甘州》的翻译及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抒写了作者...
春天的诗句 春天的诗句(精选50句)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
长安清明 韦庄 长安清明 韦庄  长安清明韦庄这首诗写清明时节的人事和景物,透露出诗人对盛世的怀念之情,下面是小编为...
书湖阴先生壁的诗意   书湖阴先生壁的诗意  《书湖阴先生壁》  作者: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
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 “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出处 出自 宋代 朱敦儒 的《好事近·春雨细如尘》“美人慵翦上元灯,...
描写大平原的诗句 描写大平原的诗句  描写大平原的诗句,由整理,希望有关于描写大平原的诗句的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