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
创始人
2025-08-18 19:46:45
0

评书

评书

评书(评书)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广东粤语等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中国一种传统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著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电子媒体及推广普通话的冲击之下,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但还仍然有其活力。

目录 词语解释 简介 历史 表演形式 收缩展开 词语解释

 评书【píng shū】,曲艺的一种。一人演说,通过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段,敷演历史及现代故事。北方语系通称评书,南方多称“评话”,也有称“评词”的. (1)评论书法。 元王恽《<颜鲁公书谱>序》:“ 东坡云:评书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 元黄溍《跋荆公帖》:“今观此帖,风神闲逸,韵度清美,临学之家,宜有取焉,评书者未可以彼而废此也。” (2)曲艺的一种。多讲说长篇故事。 清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台》:“戏剧之外,又有托偶(读作吼)、影戏、八角鼓、什不闲、子弟书、杂耍把式、像声、大鼓、评书之类……评书抵掌而谈,别无帮衬。”《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你要知这话的原故,竟抵得一回评书。”老舍《茶馆》人物表:“ 邹福远 --男。四十多岁。说评书的名手。”

简介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在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

历史

以说书者的说法:评书起源于东周时期,周庄公是评书的祖师爷。但这只是一个传说。 唐代出现了一种曲艺艺术和评书的表演方式相似,这种曲艺形式称为:“说话”。到宋代中兴时期。最初是说评佛教典集。“说话”发展到俗说后表演方式与“评书”是非常类似的。 事实上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最初都是说话的话本。《三国演义》话本为《全相平话三国志》;《水浒传》则为《醉翁谈录》。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骄儿》一诗写到:“或谑张飞胡,或笑邓吃。”说明当时喜欢说话这门曲艺的百姓是非常多的。 说书人又叫搏君人,目的是为了搏君一笑,最喜欢讲述古代故事,百说不厌 。 实际评书的创始人为明末清初的柳敬亭,最初只是说唱艺术的一部分,称为“弦子书”,他的老师莫后光提到说话理论是:“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故取之欲其肆,中之欲其微,促而赴之欲其迅,舒而绎之欲其安,进而止之欲其留,整而归之欲其洁。非天下之精者,其孰与于斯矣!”。 北宋汴京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著名,“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说三分即讲三国故事。晚清光绪年间,评书传入皇宫中,因皇宫唱歌多有不便,于是改说唱为“评说”,于是评书的艺术形式便固定下来。 民国是评书中兴的时期,据记载:当时“撂地”说书人说《三国》,便万人空巷,把街道围得满满的。另外,评书与相声也有很大的渊源。尤其是单口相声和评书的“片子活”技巧几乎相同。有些相声的“段子”也来源于评书章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书也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广播和收音机的普及,给评书极大的'生存空间。评书艺人又创作了许多新的段子,比如《林海雪原》、《平原枪声》,文革结束,评书艺人又创作了不少段子,甚至也说几段外国书,比如《珍珠港》(书名《太平洋海战》)。21世纪,出现动画评书,如单田芳的《白眉大侠》,田连元的《杨家将》、《海青天》、《李元霸别传》、《罗成别传》,孙一的《时迁演义》几乎每个广播电台都有评书专栏,部分电台更有专门的评书或故事频率。主要听众是老年人或出租车司机,评书仍很受听众的欢迎,其中原因除了本身评书喜闻乐见,还由于广播的局限。但一些评书演员担心评书会渐渐的消失,很难再看到年轻的说书人了。

表演形式

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作为提醒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力,以加强表演效果,故名)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发展至20世纪中叶,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 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均见流行。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比如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时,以叙述故

事并讲评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如果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开脸儿”,即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讲述故事的场景,称作“摆砌末”;而如果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风景名胜,又往往会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称作“赋赞”,富有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常常又会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在故事的说演上,为了吸引听众,把制造悬念,以及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根本的结构手法。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表演者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须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好比一首《西江月》词所说的那样:“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 评书的节目以长篇大书为主,所说演的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后来到了20世纪中叶也有篇幅较小的中篇书和适于晚会组台演出的短篇书,但长篇大书仍为其主流。

上一篇: 睡前童话故事

下一篇: 励志寓言故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愚人买鞋的寓言故事 愚人买鞋的寓言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书生,他整日埋头读书,足不出户。一天,他手拿书简,在屋中踱步,...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或传说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故事或传说,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你。1、玄宗故事相传唐玄...
国外名人读书故事   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国...
护理读书报告范文 人们对于弗罗伦斯.南丁格尔这个名字的记忆是和克里米业战争相联系的,她的美德和英勇事迹也与这场战争一同...
经典励志故事:他只成功了两次 经典励志故事:他只成功了两次经典励志故事:他只成功了两次励志心语:一个人想干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坚持下...
信念的名人故事 关于信念的名人故事  有次,苏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痛得他无法站立而蹲下去,但很快的...
中国最经典的成语故事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语成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文化之一,而成语的存在为汉...
盘古开天地的课文   盘古开天地是我们著名的神话故事,unjs小编今天就为大家带来盘古开天地的课文,欢迎阅读,盘古开天...
郁达夫:书塾与学堂   郁达夫:书塾与学堂  ─—自传之三  从前我们学英文的时候,中国自己还没有教科书,用的是一册英国...
妇女节感人的故事   妇女节有许多感人故事,如下是小编整理的妇女节感人的故事,欢迎参考!更多好看的故事,欢迎关注大学生...
格林童话《勇敢的小裁缝》 格林童话《勇敢的小裁缝》  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可以活跃你的思维;那生动的形象、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
励志寓言故事 励志寓言故事6篇  一、一只蜘蛛和三个人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
评书 评书评书评书(评书)评书,又称说书、讲书,广东粤语等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中国一种传统口头讲...
睡前童话故事 睡前童话故事(通用30篇)  童话故事是指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可以活跃你的思维...
史记里的故事:四面楚歌   导读:四面楚歌,我国古代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草船借箭的故事简介 《三国演义》里《草船借箭》一节将诸葛亮的胆识智谋刻画得入木三分,有如神人一般竟能准确推测到风起雾涌的...
小红帽童话 小红帽童话(通用8篇)  小红帽是欧洲流传童话故事的主角之一,其中关于她的故事被改写多次,究竟原版是...
杨红樱经典童话故事在线 在线教育行业分析报告推荐度:安徒生童话故事推荐度:童话故事读后感推荐度:童话故事读后感推荐度:童话故...
十二星座的传说故事   十二星座都有代表自己星座的传说,你听说过关于十二星座的传说吗?下面是小编整理了十二星座的传说故事...
马车夫的寓言故事 有关马车夫的寓言故事  齐国的相国晏子有一次外出时,乘坐的马车正好经过马车夫的家门。马车夫的妻子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