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的赠内诗
创始人
2025-07-04 17:47:00
0

论李白的赠内诗

第29卷第5期

2009年9胄

JOURNAL

孝感学院学报

OF

XIAOGAN

UNIVERSITY

VOL.29NO.5

SEP.2009

_—●—-●——■-●-——-●-——●--—-—-——●—●●——●—●—●———-———-—-●————●—一li●-——_—_—●—_—●——__-●●———-_————●_●■————-一

论李白的赠内诗

王辉斌

(襄樊学院中文系,湖北襄樊441053)

摘要:赠内诗是兴盛于李唐时期的一种新型爱情诗。李自的赠内诗,数量众多,内客丰富,极具艺术价值与审美特质,是唐代赠内诗中的一座艺术高标。其中,又以写给夫人许氏、宗氏之赠内诗最为著名。李白在其赠内诗中,将他与许氏、宗氏夫妻闻的殷深情谊,以及生死与共的患难经历等,均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后入如元稹、自居易、李商隐、韦庄等人,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李白赠内诗的影响。

关键词:李白;赠内诗}殿深情谊;生死与共;影响后世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44《2009)q5--0045--06

在万紫千红的唐诗百花苑中,“诗仙”李白那一首首不拘一格而又充满个性色彩的赠内诗值得重新关注。所谓“赠内诗”,一般是指以诗人的妻子为创作对象的一种爱情诗。这是一种兴盛予李唐时期的新型爱情诗。相对于此前的爱情诗而言,这种爱情诗的最大不同点,在于诗中所描写爱情的主人,一般为诗人与其妻子。即诗中所描写的男女双方,都是现实生活中有姓有名的两个活生生的人。而非为传统爱情诗中所虚构的艺术典型。这类爱情诗的兴起与存在.诚如拙著《唐代诗人婚姻研究》之所言,其既“充分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自身爱情意识的高度觉醒,同时也是唐代诗人将传统的‘诗言志’变为‘诗言情’的历史显证”。[1”赠内诗虽非李自首创,但李白却是唐代大量创作赠内诗的第一人。李白的赠内涛,以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质量上乘,极具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而成为唐代赠内诗中的一座艺术高标。但令人遗憾的是,千百年来,研究者以李白赠内诗作专题研究者。以笔者之孤陋寡闻,似涉笔者鲜。有鉴于此,本文特对李白的赠内涛作一次较全面的观照,并就其中的有关问题略作辨说。

被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编在该书卷二十五的组诗《寄远十二首》。这是因为,这组诗由于研究者的见仁见智,而使之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者为:1.其作者究竟是李白一人,还是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两人?2.若作者确为李白,其作年又在何时?3.这组诗所描写的内容,是否属于所谓的“李、杨两地书信”?4.这组诗究竟是十二首还是十一首?这四个问题看似各自独立,其实是互为关联的,即只要弄清楚了其中的第一个阍题,其余的三个问题便可得到较为圆满之解决;丽若第二、三两个问题能够得以坐实,则又为弄清楚第一个问题提供了一份有力的佐证。由此可知,只有对这四个问题予以彻底解决,才可对这一组诗的“赠内”内容进行具体讨论。

关于《寄远十二首》的作者问题,历代的研究者均认为是李白,这从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元刊《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季胡振亨《李诗通》、清入缪日芑刊《李太白文集》、王琦辑注本《李太自文集》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等,均收有此组诗的实况,即可准确获知。即是说,仅从版本学的角度言,这十二首诗为李白

一、李白写给许氏的赠内诗

要讨论李白的赠内诗,首先所要涉及者,即是

收穰日期:2009一06—24作者简介:王辉斌(1949一

所作,乃殆无疑义。但《诗海沉帆——杨贵妃马嵬

后历史揭谜》(以下简称“《揭谜》”)一书却认为,这组诗的作者并非李白,而是当时的皇帝唐玄宗李

),男,潮北天门入.襄樊学院中文系教授,硬士研究生导师。

王辉斌

隆基与杨贵妃。所以,该书于第三章之“解析一”离。”此两旬之所写,据拙著《李白求实录》中编《事自作品索解》对其之考察,知乃为李白“以女子的口吻写于长安,它告知我们李白离开安陆时”,乃在开元十八年“桃李红碧枝”的春天。[4]119《寄远十二首》其三有云:“自知未应还,离居经三春。桃李今若为,当窗发光彩。”由开元十八年的“桃李红碧枝”,历“离居经三春”之“三春”,为开元二十年,此诗之作,即在是年。又《寄远十二首》其七有云:“妾在舂陵东,君居汉江岛。百里望花光,往来成白道。”据拙著《唐代诗人探赜》第三章《李白与杜甫》之所考,知其乃李白写于开元二十四年的襄阳。[5Ⅲ9合勘之,《寄远十二首》为李白写于其“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期间,是可确断的。由是而观,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认为“《寄远十二首》,菲一时所作,多系本年(指开元十九年一引者注)前后旅居长安、洛阳、南阳等地寄内或自代内赠”的认识,是甚为符合李白创作的历史真实

的。[6]z2s

所用的题目即为:“《寄远十二首》——李、杨的两

地书信”。为了具体“解析”这一“李、杨的两地书信”,该书又首先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辨识,认为这组诗的作者不是诗人李白。该书的理由为:1.诗中所描写的.是“浓厚的皇家贵族气息”,而非“人臣或老百姓的生活”;2.诗中所写,“真正旅居在外的是女方,而苦苦地盼着她回来的是男方”。Ez]100-106

于是,该书作者即据此,将《寄远十二首》的著作权划归为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仅就这两条理由言,可知该书作者是并不谙考证辨伪之道的。这是因为,要准确弄清楚某诗为某人作,或者某诗非为某人作者,其最直接也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版本学、文献学、文学史料学等角度入手,对其进行具体考察,而非是用为清代学者不屑一顾的“就诗议诗”以为。正是由于《揭谜》在“解析”《寄远十二首》非为李白所作时,所采用的是“就诗议诗”这种“村夫俗子”之常法,故其所言两条理由,均不能成立。就前者言,被《揭谜》认为《寄远十二首》所写系“皇家贵族气息”的例证者,主要为诗中的“青楼”、“碧云”、“薪妆”、“金屏”、“瑶台”、“碧窗”、“琅矸”、“锦衾”诸词,而实际上,这些词是并不能证实所谓的“皇家贵族气息”的,因为李白诗中类此者比比皆是。更何况李白的两任妻子许氏与宗氏,均为相国之后。至于后者,则更是无可辨说,因为《寄远十二首》之所写,既有传统的述写之法,即从正面直抒李白对许氏的思念之情,也有“反传统”的述写之法,即借其妻子的口吻以出之,所以,诗中所写,并无所谓“真正旅居在外的是女方,而苦苦地盼着她回来的是男方”的情况之存在。也就是说,《寄远十二首》中根本没有杂入杨贵妃的诗。《揭谜》认为《寄远十二首》非为李白作的两条理由,既然皆不能成立,则其据之“解析”这组诗为李隆基、杨贵妃分别写于长安与襄阳的“两地书信”之说,也就自然成为了一种无根之谈。

《寄远十二首》既为李白所作,则《揭谜》认为其作年在安史乱期的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之说为误,也就甚为清楚。对于这组的作年,上举《李诗通》、《李太白全集》、《李白集校注》等均未系年,唯詹鲼《李白诗文系年》认为其中第五首乃作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理由是此诗与《大堤曲》的字句基本相同(具体详下),因而作出了“当是一诗之两传者-E3]u的结论。按《寄远十二首》其八有云:“忆昨东园桃李红碧枝,与君此时初别一46_

又《寄远十二首》其五云:“远忆巫山阳,花明渌江暖。踌躇未得往,泪向南云满。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短。”此诗后五句,与《大堤曲》后五旬全同。《大堤曲》全诗为:“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短。”两首诗的后五句完全相同,且所押者,皆为“暖”、“满”、“断”、“短”四韵,《李白诗文系年》认为“当是一诗之两传者”,所据即此。但《大堤曲》一本又为:“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不仅字句有别,而且其所押之韵,乃“暖”、“满”、“散”、“断”四者。二者异。此种情况又当作何解释呢?按,以《寄远十二首》其五之所写,勘之李白“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之行踪,可知无论是李自抑或许氏,二人都不曾在开元期间有所谓的“巫山阳”之行止,则是诗为“编者重入”(清入王琦语),即可论断。也就是说,《寄远十二首》组诗,实际上应为《寄远十一首》(以下所论,即以此为题)。至于“远忆巫山阳”这首《寄远》诗的作年,是否如《李白诗文系年》之所言乃在开元二十二年者,则还有待作进一步之考察。

据魏颢《李翰林集序》记载,李白一生曾四次结婚,而安陆许氏为李白的第一任妻子。《寄远十一首》既写于李白“酒隐安陆”期间,其中的“寄内或自代内赠”之“内”所指为许氏,也就不言而喻。

论李白的赠内诗

或有认为李白出川前曾结过一次婚者,核之魏颢《李翰林集序》所载,知其乃子虚乌有之属,未可据信,故本文不予讨论。许氏系许圉师孙女,而许圉师则为唐高宗时宰相,而此,也是《寄远十一首》中多有“青楼”、“碧云”、“新妆”、“金屏”、“瑶台”、“碧窗”、“琅歼”等属于“贵族气息”语词的原因之所在。《揭谜》作者由于不谙许氏的身份及其家庭之况,仅据“青楼”等词即认为《寄远十一首》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两地书信”的认识,实乃谬不堪言。作为组诗,《寄远十一首》真实地述写了李白与许氏殷密的夫妻情感。如第一首:

三鸟别王母,衔书来见过。肠断若剪弦,其如愁思何。

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

深意可言,即其仍为时在长安的李白对许氏之思念,而其情之深、之挚、之殷,则可与《寄远十一首》其十、其十一(即原第十一、十二首)并读。至于《赠内》一诗,其题目则为李白所首创,对此,我们从李白之前的初盛唐诗歌中没有这种极直白的“赠内”诗题之实况,即可准确获知。是诗有云:“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语言虽较直白,但诗中借用东汉太常周泽为难其妻的典故,不仅表达了李白对许氏的内疚之情,而且从反面写出了李白对许氏的一片真挚情谊。

二、李白写给宗氏的赠内诗

李白一生虽然有过四次结婚的经历,但其赠内诗的“赠内”对象,却主要为许氏与宗氏二人。李白与宗氏结为夫妻,即魏颢《李翰林集序》所言之“终娶于宋”。其中的“宋”,历来存在着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其所指为李白与宗氏的结婚之地,即今河南商丘;一种则认为,其乃“宗”之误,理由是李白《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璩》中的“我非东床人,令姊忝其眉”可证。其实,“终娶于宋”非误,因为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首所著录之《李翰林集序》,即为此四字。宗氏为相武后的宗楚客孙女,《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琛》中的“斩鳌翼娲皇”、“三入凤凰池”,以及《自代赠内》中的“妾家三作相,失势去西秦”等诗句,已曾明言之。李白与宗氏结为伉俪的时间,据拙作《李白四次结婚始末》一文之所考,大约“在天宝九年至天宝十三年五月之间,,[7]41,但具体年份则无可获知。

李白与宗氏结为夫妻后,由于先后经历了安史之乱与流放夜郎两大重要事件,因之其以宗氏为创作对象的赠内诗,按照时间的先后次序,则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安史乱前,安史乱期,流放夜郎前后。这三个阶段的赠内诗,既互为关联,特点各具,又是李白与宗氏作为夫妻情深意笃、患难与共的最好见证。

安史乱前诗。李白与宗氏结婚未久,即只身南下,游广陵、越剡、宣城、秋浦、金陵、浔阳等地,而后又经梁苑北上幽燕,时间大约在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夏至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月前。在此期间,身在南方的李白,对时处北地的宗氏之思念日甚一日,先后写下《秋浦寄内》、《自代赠内》、《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等诗。

其中《秋浦寄内》一诗中“自我人秋浦,三年北信疏”两句告诉我们,李白写这首诗时,已与宗氏

一47—

奏曲有深意,青松交女萝。写水山井中,同泉岂殊波。秦心与楚恨,皎皎为谁多。

据“秦心与楚恨”句中的一“秦”一“楚”,知李白写这诗时乃在长安,而许氏则在安陆,二人虽远隔千里之外,但双方的相思却是相同的,所以,诗的最后才用了“皎皎为谁多”五字作结。其意是说:在皎洁的月光之下,究竟是李白对许氏的思念为多,还是许氏对李白的思念为多呢?这恐怕是谁也难以说清楚的。又如第三首:

本作一行书,殷勤道相忆。一行复一行,满纸情何极。瑶台有黄鹤,为报青楼人。朱颜凋落尽,白发一何新。自知未应还,离居经三春。桃李今若为,当窗发光彩。莫使香风飘,留与红芳待。

将其中的“离居经三春”,与上诗之“三鸟别王母”合勘,这两首“寄远”诗,均为李白写于他与许氏离别“三春”之后,乃甚明。所以,诗中乃有“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第一首),“桃李今若为,当窗发光彩”(第三首)等遥想之辞,仅此,即可见出李白与许氏殷深情感之一斑。

李白在安陆期间,以许氏为创作对象的诗,大约有近20首之多(包括那些并非整首诗都是写许氏者),除《寄远十一首>>tl-,主要者还有《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久别离》、《赠内》等。其中,《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一诗,虽然有论者据王夫之《唐诗评选》之说,认为其“为比兴之作,别有寓意”者,实属不的。而实际上,此诗之所写,并无

王辉斌

离别三年之久。是年秋天,时在梁苑的宗氏,因思念李白而寄书(“有客自梁苑,手携五色鱼。开鱼得锦字,归问我何如”),李白写了这首“寄内”诗作答。诗中,李白既向宗氏告知了他的行踪所在(“我今浔阳去”),又述写了他对宗氏的思念之情(“虽不同辛苦,怆离各自居”),同时,还以“捉影见竿”的表现手法,将宗氏在梁苑对李白相思的境况,进行了极形象之勾勒(“红颜愁落尽,白发不能除”)。最后则以“江山虽道阻,意合不为殊”作结,以表明虽然关山迢递,却难以阻隔二人的相思情深。与此诗为同时之作的《自代赠内》,整30句,在内容上则由两个部分组成:前部分主要抒发了李白与宗氏两地离居的相思之苦,后部分则重在抒写宗氏的家世沦落与其寄寓他乡的独守空房之悲。这一苦一悲,使得李白与宗氏的种种情感,乃皆寓其中。正因此,李白在写了《自代赠内》等诗后,未久即由浔阳北上,至梁苑与宗氏团聚一时。

安史乱期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以讨伐杨国忠为名,正式拉开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战乱的大幕,十二月,攻陷东都洛阳。斯时的李白,乃与宗氏弃梁苑而逃,并写下《奔亡道中五首》诗以纪其事,之后,夫妻均隐居庐山屏风叠。至德元载(公元756年)的冬天,永王李磷自江陵率军东巡,至九江,三次遣使上庐山聘请李白为僚佐,宗氏阻之。但李白在经过再三考虑之后,最终还是随聘请使韦子春下了庐山,并写了著名的《别内赴征三首》,以向宗氏告别。诗云:王命三征去未还,明朝离别出吴关。

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其一)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归时傥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其二)翡翠为楼金作梯,谁人独宿倚门啼。夜坐寒灯连晓月,行行泪尽楚关西。(其三)这组诗的诗题,一作《别内三首》。作为组诗,这三首诗不仅真实而形象地勾勒出了李白与宗氏在安史战乱中夫妻之间的殷深情谊,而且还将李白的济世之心、靖胡之志和盘托出,从而为后人研究李白的思想提供了一份最直接也是最权威的

“原创性”材料。在结构上,三首诗各自独立,自成特点,合则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使得其内容既环环相扣,又能随着人物的言与行有序展开。请看:第一首以“王命三征去未还,明朝离别出吴关”两句开篇,点明“别内赴征”的原因,并以“由此及彼”之笔法,对宗氏的分离之思进行了抒写。第二首的前两句重在写宗氏“牵衣‰瞄别之情,后两句则借“苏秦说秦王”的历史事实,正典反用,以暗示宗氏对功名富贵的淡泊。第三首以想象之辞,既描述了宗氏在李白走后的玉楼独守之悲,又写出了宗氏彻夜难眠的含泪相思之苦。整组诗前后呼应,感情真挚,情韵凄婉,成为唐代赠内诗的佳构。

长流夜郎前后诗。李白因从永王李磷东巡而被判长流夜郎,实际上是发生于安史乱期的一桩政治事件,之所以将其作为一个阶段而单列者,是因为李白在这一时期写给宗氏的赠内诗,不仅均被打上了长流夜郎的时代烙印,而且夫妻间同患难、共死生的决心与行动,亦均得以淋漓尽致之展现。请看《在浔阳非所寄内》:

闻难知恸哭,行啼入府中。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知登吴章岭,昔与死无分。崎岖行石道,外折入青云。相见若悲叹,哀声那可闻。

此诗为李白写于浔阳狱中。诗以蔡琰类比宗氏,描述她在闻知李白入狱后,如同当年蔡琰救其丈夫那样求曹操“追原(董)祀罪”,而“知登吴章岭”,营救奔号、悲泣忧愁之情状。再看《南流夜郎寄内》一诗:

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这是李白到达贬所夜郎后写给时在豫章的宗氏的一首诗。首句写“夜郎天外”的李白①因夫妻“离居”而“怨”,次句宕开一笔,由己及彼,言寓居豫章“明月楼中”的宗氏音信杳疏,最后两句则以北雁归尽而宗氏书信仍不至作结,表达了李白.‘宗氏的思念之切与思念之深。全诗悲、愤、忧、怨,互为交织,将身在夜郎的李白对宗氏的思念之情,进行了淋漓尽致之表达。李白在夜郎被“半道承恩放还”后,与宗氏于豫章曾一度重聚,未久,宗氏

①关于李白的长流夜郎,旧说大都认为系巫山放还,其实,李白此行是到达了贬所夜郎的,对此,拙作《李白长流夜探新探》、《李白长洗夜郎的历史真实考述》二文乃有详考,读者可参看之,此不具述。二文均载拙著《李白求是录》上编《李白生平考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58—77页。

一48—

论李白的赠内诗

因“爱神仙”而人庐山寻访女道士李腾空,李白送之,并写了《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以纪其事。此后,李白即与宗氏无诗书往还。

才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其间(指由东汉至南朝),才出现了如潘岳《悼亡诗三首》之类的诗作。但潘岳的这三首诗,乃是在其妻子死后,诗人才将夫妻间的情感与其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写入其中的。所以,尽管在南朝时期已有诗人在诗歌中述写其妻子,或者是夫妻之间的情感,但这样的诗人诗作,一则.在数量上极为有限,另则也没有直接以“赠内”、“寄内”、“自代赠内”等作为诗题者。而当文学的车轮进入到李唐之际,李白则以其狂放不羁的性格,与众不同的爱情意识,敢为人先的文学观念,创作出数十篇赠内诗,从而彻底突破了传统爱情诗的藩篱。据不完全统计,李白现存的婚姻诗有50余首,而以其妻子(此指许氏、宗氏、“又合于刘”的刘氏、以及“鲁地一妇人”)为创作对象的赠内诗,则几乎占了十分之九。在这些赠内诗中,李白除了尽情地抒写其与许氏、宗氏等人的种种情感之外,还为妻子们的形象也进行描绘,如许氏的温柔贤慧,宗氏的淡泊名利,以及刘氏的嫌贫爱富等,皆具特点与个性。而所有这些,都是此前的爱情诗所无法表达与完成的,仅此,即可见李白文学创新精神之一斑。而从另一个角度讲,李白的这些赠内诗,对当时诗人们自我爱情意识的改变,创作爱情诗观念的更新,以及于唐诗题材的拓展、内容的丰富等,都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的。

正是由于赠内诗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诗,且具有以上所述之功能,所以,其在李白生活的当时与后世,即获得了许多诗人的雅好与青睐,其中如杜甫、韦应物、元稹、自居易、李商隐、韦庄、韩倔等,就都成为了这一创作行列中的重要成员。综观这些诗人的赠内诗,从制题的角度讲,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正格与变格Es]。以“赠内”或“寄内”为题者,即属正格;而诗的内容虽然是以诗人配偶为创作对象,但诗题却不作“赠内”或“寄内”者,为变格。属于正格范畴的赠内诗,白居易《赠内》、李商隐《寄内》可为其代表。自居易以“赠内”为题者,共有三首诗,即《赠内》(生为同室亲)、《赠内》(漠漠阉苔新雨池)、《赠内子》。按白居易一生曾两次婚配,且两任妻子均姓崔[9]123-130,《赠内》(漠漠周苔新雨池)与《赠内子》二诗,即系为原配崔氏所作,而《赠内》(生为同室亲)一诗,则是因续弦崔氏以为。《赠内》(生为同室亲)一诗,因为是诗人50

三、李白赠内诗的唐诗史地位

综观现存的约60000首唐代诗歌①,着眼于赠内诗的角度言,可知其中以妻子为创作对象的诗人,乃首推为有“斗酒学士”之称的王绩。检读五卷本《王无功文集》中的这类诗作,其中如《初春》、《春庄走笔》、《春晚园林》、《田家》等诗,虽然均属王绩以其妻子为创作对象的代表作,但却无一首是以“赠内”或“寄内”为诗题的。而且,王绩在这些诗中,无论是对其夫妻间情感生活的描写,还是于妻子织布机杼、调食中馈等劳作的表述,都是在数量有限的诗句中完成的。即是说,在王绩现存的所有类似之作中,没有一首诗是完全用来描写其妻子或者夫妻之间的情感的。如《春晚园林》:“不道嫌朝隐,无情受陆沉。忽逢今旦乐,还逐少时心。卷书藏箧笥,移榻就园林。老妻能劝酒,少子解弹琴。落花随处下,春鸟白须鸣。兀然成一醉,谁知怀抱深。”全诗12句,其实只有“老妻能劝酒”五字是写其妻子的。这极为简练的五个字,虽然能勾起读者对孟光与梁鸿“举案齐眉”的联想,并藉之以管窥出王绩夫妻之间的殷密情谊,但其毕竟只有一句。这种情况的存在,颇有点有类似于谢灵运山水诗的“有句无篇”,而其所反映的,则是赠内诗在王绩所生活的初唐时期,尚属于其“史”的王国里的初始阶段。

而李白的赠内诗,如上所述,不仅完全告别了“有句无篇”这种形式,而且在对其妻子的描写与对夫妻情感的表达方面,乃是直抒胸臆而毫无顾忌的,因此,其无论从何种角度言,都可与《李太白文集》中送别诗、登览诗、山水诗等比美。李白的赠内诗之所以能具有如此特点和成就,固然与其非凡的艺术才华有关,但更重要的,则是其勇于向传统爱情诗挑战的结果所致。众所周知,唐以前的爱情诗,作者一般都是以第三人称的身份出场的,即诗中所言爱情,大都与作者本人无关,即使有所关联,其中的爱情对象也是虚拟的,这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等作品中,即可准确获知。这种文学实况,直到爱情诗高度繁荣的南朝时期,

①本文此处所言“约60000首唐代诗歌”,主要是指中华书局版<全唐诗》与<全唐诗补麓'二-,s所收录之唐诗而言,前者为48900余

首,后者由‘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构成,收诗约6000首。二者共计为55000左右,称60000首者,是就其大概而言。特此说明。

一49—

王辉斌

岁以后的“赠内”之作,所以全诗所写其夫妻间的[参考文献]

情谊,犹为真切感人。而李商隐的《寄内》诗,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1]

王辉斌.论唐代的婚姻诗[M]//唐代诗人婚姻研却话巴山夜语时”两句,采用捉竿见影的手法,不究.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仅寓人物的描写于其中,并且还形象地将诗人与[2]王淮生.诗海扬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妻子相思的境况进行了勾勒,而使之成为了唐诗1998.

中的经典诗句。以变格为题进行赠内诗创作的诗[3]詹镁.李白诗文系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人,在中晚唐尤多,所以诗的数量亦数十倍于“正[4]王辉斌.李白求是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格诗”。这一实况表明,李白之后的中晚唐诗人,2000.

对于赠内诗的制题,乃是更注重于其灵活多变的[5]王辉斌.唐代诗人探赜[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特点的。而其实,这两种制题类型的赠内诗,均是社,2005.

受李白《赠内》(含《寄内》)与《寄远十二首》诗题影[6]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M].成都:巴蜀书社,

响的结果。.

1990.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赠内诗不仅绝然不同于[7]王辉斌.李白四次结婚始末[M]//唐代诗人婚姻传统的爱情诗,使诗人的妻子一跃而成为了诗中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爱情的主体,而且还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唐代爱情[8]王辉斌.另具匠心:唐诗的制题艺术[J].山东师范文学的题材,推动了唐代爱情文学的向前发展。大学学报。1994(5).

[9]

而于其中作出重要贡献者,即是李白与其近50首

王辉斌.白居易的婚姻问题[M]//詹代诗人婚姻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的赠内诗。

OnLiBai’SPoemstoHisWife

Wang

Huibin

(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

Literature,XiangfanUniversity,Xiangfan,Hubei441053,China)

Abstract:Thepoems

toone’S

ownwife

are

thenewtyperomanticpoemswhich

are

thrivedinTang

Dynasty.Asthesymbolofthisperiod,LiBai’Spoemstohiswife,especiallyforthepoems

to

his

wifeXuandZong,arefeaturedbybeingabundantinquantity,variouscontents,highquality,valua-bleartisticmeritandestheticalstudy.Becausetheprofoundandamicablesentiments,go—through—

thick?’and_。thinexperienceswithhiswivesare

expressedwithunambiguousclarityineverydetailbyLi

Bai,whichcreates

significantimpactuponthefollowerssuch

as

YuanZhen,BaiJuyi,LiShangyin,

Wei

Zhuang,etc.

Key

Words:Li

Bai;poems

toone’S

ownwife;profoundandamicablesentiments;gothroughthickand

thintogether;significantimpactuponfollowers

(责任编辑:余志平)

一50一

论李白的赠内诗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王辉斌, Wang Huibin

襄樊学院中文系,湖北,襄樊,441053孝感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OGAN UNIVERSITY2009,29(5)0次

参考文献(10条)

1.王辉斌 论唐代的婚姻诗 20042.王淮生 诗海扬帆 19983.詹锳 李白诗文系年 19844.王辉斌 李白求是录 20005.王辉斌 唐代诗人探赜 20056.安旗 李白全集编年注释 19907.王辉斌 李白四次结婚始末 2004

8.王辉斌 另具匠心:唐诗的制题艺术 1994(05)9.王辉斌 白居易的婚姻问题 2004

10.《李白求是录》上编《李白生平考证》 2000

相似文献(3条)

1.期刊论文 王建斌 坦荡真诚的人格美——李白赠内诗赏析 -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

李白一生写了许多妇女题材的诗歌,特别是创作了大量的赠内诗,这些诗篇充分反映出李白坦荡真诚的个性和平等进步的观念.

2.期刊论文 李芳.王友胜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论李白、苏轼的婚姻及其情爱观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6)

李白、苏轼与其妻妾的婚姻都是建立在志同道合、互敬互怜、患难与共的基础上,但是,从他们的赠内诗文仍可看出他们情爱观的差异.李白将深爱之情寓于戏言中,大胆表现儿女私情,苏轼受学影响,注重妇女贞洁,多通过描写美好形象赞美高尚品质.

3.期刊论文 袁迪 李白赠内诗的艺术评述 -语文学刊2010,

李白的赠内诗通过清丽自然的语言,运用典故,多角度的抒情,多种意象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表现了他对夫人的思念和爱恋,为后人展示了他们夫妇之间真实淳厚的感情.同时,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坦率的人格品质.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gxyxb200905009.aspx授权使用:qkskzh(qkskzh),授权号:43266b05-e86d-487e-a984-9ddb00ea5f0d

下载时间:2010年8月23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木末芙蓉花 “木末芙蓉花”出处 出自 唐代 王维 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平仄韵脚 拼音:mù mò fú r...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出处 出自 宋代 辛弃疾 的《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
描写惆怅的诗句 描写惆怅的诗句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
徐志摩的诗《情死》赏析 徐志摩的诗《情死》赏析  导语:徐志摩,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现代诗人、散文家。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
描写雪的古诗 精选55首描写雪的古诗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
边塞的诗句 关于边塞的诗句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句吧,诗句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
示儿原文翻译以及赏析陆游 示儿原文翻译以及赏析陆游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
早花 杜甫 早花 杜甫 早花 杜甫,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大诗人杜甫,此诗写冬末春初杏梅怒放的图景,表达诗人...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译文] 杏花退红瓣已凋,枝头杏果青又小。燕子飞来寻旧巢,绿...
爱国精神的古诗 爱国精神的古诗  1、《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出处 出自 唐代 白居易 的《长恨歌》“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
与时间的诗句 与时间的诗句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 贾岛《剑客》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爱国诗词楷书书法作品 爱国诗词楷书书法作品  楷书的书法作品有不少爱国人士所创作的爱国诗词,赏析性较强。  爱国诗词  《...
柳林风声 柳林风声柳林风声1  《柳林风声》这本书一听就让我意想连连,让我带着神秘的感觉来品味它。这本书描写了...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解读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解读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
形容桂花香味的诗句 形容桂花香味的诗句  月缺霜浓细蕊乾,此花无属桂堂仙。下面就是有关描写与形容桂花香味的诗句,欢迎大家...
有山水的诗句 有山水的诗句(精选60句)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是高度凝...
思乡的古诗句初一 思乡的古诗句初一  家乡就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花;家乡是一副永恒的画;家乡是一种浓浓的.味道。思乡是以无...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出处 出自 宋代 文天祥 的《端午即事》“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全诗...
雷震村晚古诗全文翻译及赏析 雷震村晚古诗全文翻译及赏析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