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创始人
2025-07-03 17:01:17
0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答司马谏议书对照翻译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却执行,不算是“侵官”。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算“征利”。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至于怨恨毁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不为国家大事操心,以附和旧俗之见来讨好众人为美德。皇上却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又不顾政敌的多少,想尽力去帮助皇上抵制他们,那么,众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不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他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做去,他认为正确,看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如果您责备我执政很久了,没有能够帮助皇上大大地做一番事业,以此造福人民,那我自知有罪了。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干,只是守着老规矩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会面的机会,不胜(实在)诚心仰慕得很。

  拓展

  作品赏析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王安石在第一段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使司马光很是舒服;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第二句又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司马光见解坚定,并不肯轻易改变,所以“虽欲强聒”多讲几句,一定得不到见察;对于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来信,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白辨。第二层是:经过仔细考虑,司马光很是看重自己,书信往来,不宜鲁莽,所以要做详细解释,希望司马光能够宽恕。这里说明了作者的态度和方法,又显示出冷静沉着。

  第二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问题一一名实问题。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件事(即“实”)是否合理(即“名”是否“正”)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实行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这些责难,如果就事论事地一一加以辩解,那就很可能会因为对方抓住了一些表面现象或具体事实而陷于被动招架,越辩解越显得理亏;必须站在高处,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先驳“侵官”。作者不去牵涉实行新法是否侵夺了政府有关机构的某些权力这些具体现象,而是大处着眼,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佞)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并由此引出下面一段议论。

  这一段,从回答对方的责难这个角度说,是辩解,是“守”;但由于作者抓住问题的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这种辩解就绝非单纯的招架防守,而是守中有攻。例如在驳斥司马光所列举的罪责的同时,也就反过来间接指责了对方违忤“人主”旨意、“先王”之政,不为天下兴利除弊的错误。特别是“辟邪说,难壬人”的说法,更毫不客气地将对方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当然,对司马光的揭露和进攻,主要还在下面一段。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先指出: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非一日,朝廷士大夫多以不忧国事、附和流俗、讨好众人为处世的良方。在王安石的诗文中,“苟且”是因循保守的同义语;而“俗”与“众”则是为保守思想所浸染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这里揭示出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实质,正为下文皇帝的“欲变此”和自己的“助上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因此接着讲到“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只是说明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必然,却丝毫不意味着他们的有理和有力。接下来,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了。这是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答书写到这里,似乎话已说尽。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

  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经济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作者的修辞和逻辑推理是根据对具体的人、具体的场合,运用了反驳、引导、对比、证明、启发、类推等方法,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层层逼进进行的,它是驳念性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懿文皇太子挽诗八章》 《懿文皇太子挽诗八章》 方孝孺 明代 方孝孺 盛德临中夏,黎民望彼苍。少留临宇宙,未必愧成康...
《春日》 《春日》 王安石 宋代 王安石 柴门照水见青苔,春绕花枝漫漫开。路远游人行不到,日长啼鸟去还...
《秋意》 《秋意》 汤胤勣 明代 汤胤勣 床头连日酒瓶干,旅寓何心定饱餐。有势欲封千户易,无才刚道一秋...
《杜工部》 《杜工部》 刘黻 宋代 刘黻 禾黍秋深泣乱恼,尽将岁月付於诗。天高有语云霾隔,夜半无眠神鬼知...
《梦江南》 《梦江南》 温庭筠 唐代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
《汉文帝》 《汉文帝》 王安石 宋代 王安石 轻刑死人众,丧短生者偷。仁者自此薄,哀哉不能谋。露台惜百金...
《龙井题名记》原文及翻译 《龙井题名记》原文及翻译  《龙井题名记》选自《淮海集》,写于元丰二年(1079)秋。这年春天,秦观...
《长恨歌》中的杨玉环与唐玄宗... 《长恨歌》中的杨玉环与唐玄宗人物形象  《长恨歌》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如既往地吸...
平凡的世界结局是什么 平凡的世界结局是什么  平凡的世界电视剧正在热播,那么电视剧最后大结局是什么呢?孙少平和田晓霞最后在...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送天台...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送天台陈庭学序》比较阅读及答案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宋濂 ...
胡祗遹《阳春曲·春景》阅读及... 胡祗遹《阳春曲·春景》阅读及翻译赏析  阳春曲·春景  〔元〕胡祗遹  几枝红雪①墙头杏,数点青山屋...
游褒禅山记翻译及原文 游褒禅山记翻译及原文  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
欧阳苦读原文及翻译 欧阳苦读原文及翻译  导语:曾经的是非功过早已不见云烟,昨日的风云烟雾早已烟消云散。而生活就要永远的...
《红楼梦》读书笔记 《红楼梦》读书笔记(精选44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
学奕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关于学奕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学弈》是选自《孟子·告子》中的一个故事。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
《新三字经·立大志》全文 《新三字经·立大志》全文  新三字经结合了我们现代的'知识体系,并将当代事件写入其中,以下是小编分享...
电视剧《一剪梅》简介 电视剧《一剪梅》简介  导语:血性汉子赵时俊(寇世勋饰)为了让全沙河镇不致用水短缺,放弃真心所爱的人...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原文...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原文和译文赏析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建武二十九年,从(淮阳)王朝京...
观沧海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沧海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沧海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
市民文明公约主要内容 市民文明公约主要内容  导语:城市市民文明公约是我国首都、各省省会以及其他城市的工会、共青团、妇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