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文学与电影
创始人
2025-08-02 18:16:11
0

散文:文学与电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之后的岁月,当法国人自己也陷入历史的困境时,他们通过对达希尔·哈米特、钱德勒、詹姆斯·M.凯恩小说的读解详细阐述了一些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命题,这些作家经常被人与赖特、海明威、约翰·多斯·帕索斯和福克纳相提并论。事实上,是法国人“发现”了这些小说家中的一些人,正如他们之后发现了好莱坞的作者导演(在1946年,甚至福克纳在美国也是一个相对被忽视的人物,他的很多收入都来自像《长眠不醒》这样的电影,以及已经在《埃勒里·奎因推理杂志》中发表的某个故事;而让-保尔·萨特却把他称为“上帝”)。巴黎知识分子对某类美国文学的兴趣变得如此浓烈,以至于英国作家丽贝卡·韦斯特(Rebecca·West)揶揄凯恩道:“你没有生为法国人真是件蠢事。如果你提前防范这一小小的失误,那些高眉之士会把你和纪德(Andr·Gide)、莫里亚克(Franois·Mauriac)放在一起的。”

  韦斯特的评论道出了一些事实。法国人喜欢美国人的异域风情、暴力和罗曼蒂克。他们写了大量有关南方哥特式情调与硬汉现代主义的东西,并且通常会忽视任何缺少安德烈·纪德所说的“地狱的征象”(a foretaste of Hell)的东西。纪德本人则称哈米特的《血腥的收获》(Red Harvest)为“关于暴行(atrocity)、愤世主义(cynicism)和恐怖(horror)的终极之作”;安德烈·马尔罗则称福克纳的《圣殿》为“希腊悲剧介入惊悚小说”;而阿尔贝·加缪则坦白,他在读完凯恩的《邮差总按两次铃》之后受到启发,写下了《局外人》(The Stranger)。

  这种对文学硬汉风(literary toughness)的激情与战后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有着有趣的关联。在美国,战后十年是朝鲜战争、红色恐惧和向消费经济回归的时代;而在法国,则是殖民地的反抗运动和导致戴高乐执政的议会混乱局面。在这两个国家中,那些原本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作家,例如帕索斯和马尔罗,完全改变了他们的政治信仰;其他人,例如达希尔·哈米特,则被囚禁或列入黑名单。自从苏德协定以来,西方的左派陷入了混乱之境,下述事实则使法国的情况变得复杂起来,因为这个国家刚刚才从法国人自己所谓的“黑色年代”(les ann es noires)——被占领、被折磨、妥协与合作的岁月——中抽身而出。当面对着只能在资本主义与斯大林主义之间二选一的状况时,许多法国艺术家希望以个人风格的反抗来取得“自由”。对于他们来说,战前的美国小说就是一个范例——特别是那些描绘了一个暴力、腐败世界的作品,在那些作品中,暧昧的个人行为才是唯一的.救赎手势。萨特在《文学是什么》中写道:“并不是美国人的残酷和悲观主义打动了我们。我们在他们的文学中看到了那些人,他们在那块过于巨大的大陆上沦陷、迷失,就像我们迷失在历史中一样;他们虽然没有传统,但却使用一切可用的手段努力呈现他们在无法理解的事件中的昏厥(stupor)和被遗弃感(forlorness)。”

  同年,萨特说现代生活已经变得“奇幻”(fantastic),它由那些“没有出口的由走廊、大门和楼梯组成的迷宫,以及无数绘有路径图却毫无意义的路标”组成。他回想起法国公民刚刚经历的对纳粹折磨的恐惧,并倡导“极端情境”(extreme situations)文学,在这种文学中,叙事是暧昧的,而且并不需要一个“全知的见证者”。他坚持,小说必须从“牛顿力学向广义相对论”转变;小说人物的“头脑半是清醒半是混沌,我们可以同情一个人胜过其他人,但是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应该)拥有优先的视角”。

  萨特对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1929)中多重视角叙述(multiple perspective narration)的实验印象深刻,但他也赞赏美国人对自由间接风格(有限的第三人称(third person limited)和第一人称的某种结合。这种叙述方式是作者洞悉人物的内心并且以超出人物所知范围的修辞手法来表现他们的感知。作者因而能使(作为读者的)我们通过人物的眼睛去看,并且使我们比小说中的人物所见的更多。)的运用。在1938年,他说约翰·多斯·帕索斯是当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作为证据,他从《美国》中引了一段描写巴黎咖啡馆中的斗殴场景:“乔放下一对青蛙,朝门口撤退,突然,他从镜子里看到一个穿着罩衫的大个子两手握着一个酒瓶正朝他的头砸去。他想避开,却晚了一步。酒瓶砸在他的头上,他昏厥过去。”这里没有作者的评论,有的只是纯粹的存在主义意识,这个意识从镜子中看到了自己,像暗箱一样记录了这个动作,在这里,勒内·笛卡儿和亨利·伯格森仿佛只是被放在咖啡馆地板上的“一对青蛙”而已。虽然萨特没有特别提及,但这是美国低俗小说中惯常的声音。萨特相信这种声音标志着“讲故事艺术中的技术革命”,他和其他一些法国小说家在其后的十年内努力赶超这一效果,以期达到罗兰·巴特后来所谓的零度写作风格(zero degree style)。

  与超现实主义者把电影当做事业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不同,存在主义者们多为作家,并对好莱坞抱持相当怀疑的态度。然而,考虑到萨特所引领的法国知识界风潮,年青一代的电影人对美国惊悚片的特殊热情就不足为怪了。这些电影总是改编自那些受尊重的作家的小说;它们有时运用多重视点叙事;如迷宫般的封闭的场面调度,充斥着疏离的人们。因此,埃里克·侯麦在1955年评述道:“我们本能地偏爱那些带着邪恶标志的脸和酒吧的霓虹灯,而非那些容光焕发的脸和牧场的气息。”

上一篇: 错爱的散文

下一篇: 教师节诗歌散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石榴花开女儿红散文 石榴花开女儿红散文  五月轻风,一夜间吹开邻家石榴花蕊。石榴花开时节,也是女儿生日来临之际,一晃,女...
男孩,勇敢地向前走散文 男孩,勇敢地向前走散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
待你花海归来的经典散文 待你花海归来的经典散文  春走未走,夏至未至,思念就像望穿秋水的等待。心在咫尺,念在天涯。  记得你...
你在他乡还好吗优美散文 你在他乡还好吗优美散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捕蛇者说》课文原文 《捕蛇者说》课文原文  《捕蛇者说》,出自于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散文名篇。文本抓住蛇毒与苛政之毒的联系...
描写桂花的好段落   描写桂花的好段落  1、星期天的早晨,我轻轻打开窗户,秋风裹着一阵阵清香徐徐吹来。啊,那是桂花的...
山长水阔知何处散文 山长水阔知何处散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
读字的优美散文 读字的优美散文  生命中总有那么一些细节让我感动,如珍珠般永远藏在内心深处。如炭火般时时温暖着我,如...
爱归来爱情散文 爱归来爱情散文  前世因,今世果。缘起缘灭,花开花谢,一切皆有定数。  而我因此在红尘里浮沉,只为那...
暮色黄昏散文 暮色黄昏散文  漫步林间的小道,不经意间,万道霞光染红了竹林,黄昏中的翠竹林如海让我心动,竹笛声声委...
碾子抒情散文 碾子抒情散文  我很小的时候,石头碾子在农村是很普通的。那些殷实人家,外院或跨院总要盖个棚子,里边放...
不良嗜好生活散文 不良嗜好生活散文  鄙人不吸烟、不喝酒,“五毒”不沾染任何一项,但有唯一不良嗜好——爱唱歌。  每次...
可爱的小妞妞散文 可爱的小妞妞散文  妞妞,一个非常亲切的称谓,一般人们总喜欢把可爱的小女孩称为妞妞,那是一种爱昵,一...
月亮啊月亮的散文 月亮啊月亮的散文  半个月亮爬上来。半个月亮将要爬到哪里去呢?半个月亮爬到树梢上去了,半个月亮爬到半...
樱桃花开优美散文 樱桃花开优美散文(通用6篇)  汉语如同满园的鲜花,五彩纷呈,香气各异,只要精心选用,恰当布局,就能...
别人家的老师散文随笔 别人家的老师散文随笔  似乎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学生时代都会遇着那么一个老师。  这个老师经常会说出一些...
真水无香散文 真水无香散文  老子的《道德经》:“真水无香,真人,无智,无德,无功,亦无名。”形容人的品质像真水一...
陪你一起老的情感散文 陪你一起老的情感散文  “我会陪你一起老!”站台上,当刘军听到萱儿的这句话,他的眼泪再也不抑制,打湿...
远山的红叶经典散文 远山的红叶经典散文  深秋了,我的心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着,因春天给人以朝气,夏天给人以火热,秋天...
蒋子龙《今天是星期二》散文 蒋子龙《今天是星期二》散文  今天一接班我就发现住院部的气氛不对头,老护士们的脸上都笼罩替一种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