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原文鉴赏
创始人
2025-08-02 05:46:35
0

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原文鉴赏

  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原文

  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有极少数的猪和牛,它们的生活另有安排。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除了吃,还有别的事可干。就我所见,它们对这些安排也不大喜欢。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但是疲惫的种猪往往摆出一种肉猪(肉猪是阉过的)才有的正人君子架势,死活不肯跳到母猪背上去。母猪的任务是生崽儿,但有些母猪却要把猪崽儿吃掉。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下谈到的一只猪有些与众不同。我喂猪时,它已经有四五岁了,从名分上说,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把它当宠儿来对待,它也是我的宠儿——因为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它是公的,原本该劁掉。不过你去试试看,哪怕你把劁猪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来,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来。我总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够了以后,才把糠对到野草里喂别的猪。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得都很像;有时整天不见踪影,我估计它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猪去了。我们这里也有母猪,都关在圈里,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又脏又臭,它对它们不感兴趣;村寨里的母猪好看一些。它有很多精彩的事迹,但我喂猪的时间短,知道得有限,索性就不写了。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这么浪漫,他们说,这猪不正经。领导则痛恨它,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如前所述,这位猪兄会模仿各种声音。我想它也学过人说话,但没有学会——假如学会了,我们就可以做倾心之谈。但这不能怪它。人和猪的音色差得太远了。

  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坦白地说,这不能全怪猪兄,它毕竟不是锅炉,叫起来和汽笛还有些区别,但老乡们却硬说听不出来。领导上因此开了一个会,把它定成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要对它采取专政手段——会议的精神我已经知道了,但我不为它担忧——因为假如专政是指绳索和杀猪刀的话,那是一点门都没有的。以前的领导也不是没试过,一百人也捉不住它。狗也没用:猪兄跑起来像颗鱼雷,能把狗撞出一丈开外。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枪;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总之,我在一边看着。猪兄的镇定使我佩服之极:它很冷静地躲在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这样,拿枪的人开火就会把拿火枪的打死,反之亦然;两头同时开火,两头都会被打死。至于它,因为目标小,多半没事。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原文鉴赏

  选自《王小波全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版.王小波本人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这只猪其实是作者自己理想的化身,但为什么是只猪呢?猪的`命运是被人设置好的,公猪阉掉,长肉,傻吃,闷睡,等死;母猪下仔。但是猪也会不甘心于这样的设置,所以种猪不与母猪交配,母猪会吃掉小宰。其实从这个角度说,这些猪就反映了社会中被设置好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心理,想反抗又无力反抗,无奈下某种程度的绝望。这反映了王小波写作的态度的某一方面,即对人民大众的关怀,如果你读了他其他的杂文,会发现这种关怀 特别是在思想层面上的,他希望人们有智慧,自己思考,反对别人的设置和灌输,讨厌模式化的生活。说远了,再说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中有两个“我”,一个是第一人称的“我”,就是那个喜欢那头猪的知青,就是管猪叫猪兄的那个“我”,这个“我”更现实,从他身上我们能看到被设置的人的种种懦弱,与猪兄形成对比,使人身上存在的缺点(我找不到确切的词,可以从具体语句分析,好久没看那文章了,记得很不清楚)猪呢,则是作者理想的具体化,像一个天真的孩子,对有意思的东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且想要学会他们,比如汽车叫,汽笛叫等等。这也是王小波自己的性格,李银河说过,王小波就像是皇帝的新衣里那个口无遮拦的孩子,同时王小波又崇尚智慧与自由,这两点这篇文章中都有体现。

  再说说风格,他的文章基本上全是胡扯出来的,说好听了就是幽默,但他的胡扯后面往往潜在着深刻,他的关怀,他的性格,他的思路等等。就这篇文章来说,相信不会与人认为这是纪实性的,甚至可以说它很荒谬,但荒谬无关紧要,因为这篇文章要体现的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所关心的事情,故事情节,内容等等不过是形式,形式上承载了什么内涵才最重要。

  读书不多,很浅薄的看法,希望能给你一点点帮助,再看看那篇文章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骑行大巴山散文 骑行大巴山散文  顺嘉陵江山谷下行百余里,水流湍急入耳,道边乱石林立草木丛生,或烈日蒸腾弥漫山间,或...
泥鳅钻豆腐的散文 泥鳅钻豆腐的散文  古人有训:民以食为天。每个人对美食都是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众多的美食中有些美食是一...
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散文 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散文  聚贤茶屋古朴典雅,一走进去,耳畔萦绕着若有若无的江南丝竹乐,疲惫喧嚣遁去,逐...
云水禅心散文 云水禅心散文(通用14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的特点...
十年一梦梦如花开的散文 十年一梦梦如花开的散文  在星光晶亮的天空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美好幸福;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
如果下辈子我还记得你散文 如果下辈子我还记得你散文  如果下辈子我还记得你,我依然在红尘的深处,带着恬淡的微笑,静静地等你。整...
短篇散文美文 短篇散文美文  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因此,我们总是不满意的多。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短篇散文美文 ...
赞美老师的优美散文 赞美老师的优美散文(精选5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下面为大...
对人生的感悟散文 对人生的感悟散文三篇  对于人生,你有着怎样的感悟呢?你可以将这些感悟全都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下面是...
老舍散文我的母亲原文 老舍散文我的母亲原文  《我的母亲》是小说家老舍的作品。《我的母亲》是一篇质朴无华、情真意切的回忆母...
磨房碾房现代散文 磨房碾房现代散文  磨房、碾房早已成为历史。前日在博物馆看到石磨和扇车,勾起了我的回忆。  我小时候...
星空不寂寞散文 星空不寂寞散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是抒发作文真情实感,...
散文写作的技巧 散文写作的技巧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是抒发作文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
想你的时候我不哭散文 想你的时候我不哭散文  坐在窗前  信手打开泛黄的日志  跳动的韵律里  摇曳的.都是你  你是否还...
以花的姿态活着散文 以花的姿态活着散文  梅琳打电话给我,说她准备结婚了,我特别高兴,为她终于开始新的生活。  五年前的...
形容爱情美好的散文 形容爱情美好的散文(精选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
适合朗诵的经典散文诗 适合朗诵的经典散文诗  朗诵,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那么关于朗诵有哪些适合的散文诗...
红豆不红只因相思太浓散文 红豆不红只因相思太浓散文  江南春早,小桥流水羞道;乱花迷踪,烟雨红尘莫诉。逝水的时光,一季风暖轻轻...
春夜听雨优美散文 春夜听雨优美散文  这个春天令人焦虑,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南5省区市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苦...
离别赋的散文 关于离别赋的散文  离 别 赋  赠 秦闯、张东  文/孤萧寒月  岁末之冬,送君南下,大醉,作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