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登快阁的赏析
创始人
2025-07-04 11:31:09
0

黄庭坚登快阁的赏析

  《登快阁》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写的七律。此诗作于作者在太和令任上。百姓的困苦,官吏的素餐,使作者有志难展,于是产生孤独寂寞之感。因此诗写在开朗空阔的背景下的忘怀得失的“快”意,终因知音难觅而产生归欤之思。全诗先叙事,再写景,一气贯注,波荡生姿,结以弄笛盟鸥,余韵无穷,集中体现啦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被评论家们认定为黄庭坚的代表作。下面是黄庭坚登快阁赏析,请参考!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啦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赏析

  这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诗。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啦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啦却”二字,渲染出啦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啦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超脱啦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

  “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作啦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啦“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啦出来。

  此诗起首处诗人从“痴儿啦却官家事”说起,透露啦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啦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啦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啦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想象无穷。[1] [5-6]

  名家点评

  张戒:山谷《登快阁》诗云:“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此但以“远大”、“分明”之语为新奇,而究其实,乃小人语。 (《岁寒堂诗话》)

  张宗泰:“至宋之山谷,诚不免粗疏涩僻之病。至其意境天开,则实能辟古今未泄之奥妙。而《登快阁》诗亦其一也。顾诋为小儿语,不知何处有此等小儿能具如许胸襟也。(《鲁岩所学集》)

  方东树:起四句且叙且写,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谓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也。(《昭昧詹言》卷二十)

  胡晓明、秦静梅:此诗气势豪放,明白如话,却无曲折之致,正显黄诗平易之风格。(《宋代诗歌评点》)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字鲁直,乳名绳权,号清风阁、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摩围老人、黔安居士、八桂老人,谥号文节,世称黄山谷、黄太史、黄文节、豫章先生。宋江南西路洪州府分宁人(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祖籍浙江省金华市。北宋诗人黄庶之子,南宋中奉大夫黄相之父。北宋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故事的主角。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的诗,被苏轼称为“山谷体”。黄庭坚的书法独树一格,自成一家,他和北宋书法家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称为“宋四家”。在文学界,黄庭坚生前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作品有《山谷词》《豫章黄先生文集》等。

  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进士及第,历任叶县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泰和县知县、德平镇监、秘书省校书郎、《神宗实录》编修官、集贤校理、国史局编修官、起居舍人、宣州知州、鄂州知州、涪州别驾、宣议郎监鄂州、奉议郎兼宁国军判官、朝奉郎兼舒州知州、吏部员外郎、太平州知州等职。1105年,黄庭坚病逝于宜州南楼,享年61岁。而后,宋高宗追赠黄庭坚为“龙图阁大学士”。1265年,宋度宗追赠黄庭坚谥号:文节。黄庭坚一生为官清正,治学严谨,以文坛宗师、孝廉楷模垂范千古。

  词句注释

  ⑴快阁: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

  ⑵痴儿了却公家事:意思是说,自己并非大器,只会认真从官事。痴儿,作者自指。《晋书·傅咸传》载杨济与傅咸书云:“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这是当时的清谈家崇尚清谈,反对务实的观点,认为一心想把官事办好的人是“痴”,黄庭坚以“痴儿”自许。了却,完成。

  ⑶东西:东边和西边 。指在阁中四处周览。倚:倚靠。

  ⑷落木:落叶。

  ⑸澄江:指赣江。澄,澄澈,清澈。

  ⑹“朱弦”句:《吕氏春秋·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

  ⑺“青眼”句:《晋书·阮籍传》:“(阮)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青眼: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指正眼看人。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聊:姑且。

  ⑻弄:演奏。

  ⑼与白鸥盟:据《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译文

  我并非大器,只会认真做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难道不是更好的归宿。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黄庭坚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任知县,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览胜。此时作者三十八岁,在太和令任上已有三个年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秋天忧伤的诗句 秋天忧伤的诗句  秋天是诗人忧愁的.。因为“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秋”字加上“心”字就...
惊蛰的诗句 惊蛰有关的诗句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句很是熟悉吧,诗句饱含丰富的感情...
杜甫《解闷其五》全诗鉴赏 杜甫《解闷十二首其五》全诗鉴赏  其五  李陵苏武是吾师,孟子论文更不疑。  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
木兰诗字词的解释 木兰诗字词的解释  《木兰诗》是中国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
赞美月亮的现代诗句 赞美月亮的现代诗句  夜,静极了,玉盘似的满月在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洒向大地。  1、《月亮》  有...
描写菊花诗句有哪些 描写菊花诗句有哪些  菊花是一种坚强的植物。每当天空下起了秋霜,大多数的植物都屈服投降。只有菊花抬着...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出处 出自 唐代 白居易 的《长恨歌》“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
昨夜情外诗 昨夜情外九首诗  感情  我已走向了崩溃  一席善良的衷告  何须看淡人生  昨夜  倾听你的坎坷 ...
欧阳修的故事分享 欧阳修的故事分享  欧阳修与王安石、苏轼两人同为北宋名臣、文学家,且在散文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同处“...
荷花的古诗句 荷花的古诗句  荷花绿油油的,像一个大圆盘,又像一把遮阳伞。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碧珠,一朵朵荷花从荷叶...
冬天的诗句 关于冬天的诗句(精选140句)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句...
描写冬日景物的诗句 描写冬日景物的诗句  1、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咽:泉水因冰冻而流动不畅,因以呜咽来形容。吟:歌吟。...
表达相思苦的诗句 表达相思苦的诗句  纵然距离和云层,遮住了远望的视线;而我心的目光哟,却不受任何阻拦。啊,此刻,你可...
出塞王昌龄原诗赏析 出塞王昌龄原诗赏析  《出塞》由王昌龄所写的一首经典诗词,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出塞》 ...
过柳州,过柳州戴叔伦,过柳州... 过柳州,过柳州戴叔伦,过柳州的意思,过柳州赏析 -诗词大全 过柳州 作者:戴叔伦朝代:唐体裁:五...
马齕荒原草 “马齕荒原草”出处 出自 宋代 赵蕃 的《发潭州》“马齕荒原草”平仄韵脚 拼音:mǎ hé huān...
赞美秋天的诗歌 赞美秋天的诗歌(精选25首)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按照一定...
描写战争的古诗词 描写战争的古诗词  引导语:从古到今,战争总是伴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灿若星辰的诗...
中国古典爱情诗词 中国古典爱情诗词  刻骨铭心的爱情之中不仅有笑,还有泪,在缠绵的'爱情之中,有太多太多的伤感与惆怅。...
描写冬天的诗句总结 描写冬天的诗句总结  1.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  2.青海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