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原文对照翻译
创始人
2025-07-03 16:01:54
0

鱼我所欲也原文对照翻译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鱼我所欲也原文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鱼我所欲也》一词多义

  1.而

  呼尔而与之。修饰“与”,表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得

  二者不可得兼 得,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故不为苟得也 取得

  5.为

  向为身死而不受。情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

  6.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定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 的

  人皆有之 代词 它 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得之则生 代词 它 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 代词 它 文中指行道之人 乞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代词 它 文中指万钟的俸禄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代词 它 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此之谓失其本心 代词, 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7.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获得生命

  8.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 给

  9.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虚报

  10莫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没有什么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没有谁

  11.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因

  12.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那么

  得之则生 就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连词,这里表假设

  13.凡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凡是;只要是

  《鱼我所欲也》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辟”通“避”。躲避

  拓展:

  鱼我所欲也教案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箪(dān)蹴(cù)苟得(ɡǒu)不屑(xiè)

  2、阅读全文,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家作品简介:《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主张“法先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得兼: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本心。

  3、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尔:用脚践踏着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4、请学生翻译第三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本词是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幺益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的意思。已,停止、放弃。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四、小结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

  3、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五、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熟读课文,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全班朗读课文。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幺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生取义。这里运用了模拟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4、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5、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幺?

  6、提问:“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幺?

  7、提问:为什幺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讨论并归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8、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不接受不敬的施舍,

  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二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9、提问:为什幺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10、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幺?

  11、提问: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12、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幺样的人,斥责了什幺样的人?

  13、提问:课文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试找

  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4、提问:第三段运用了什幺句式、有什幺好处?(归纳:排比句式,加强语气)

  四、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剩,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背诵课文。

  3、完成练习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书幽芳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书幽芳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书幽芳亭记》  一、原文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
《答谢中书书》“中书省”“行... 《答谢中书书》“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  行中书省,也叫做行省,是元朝的首创,也是今天省的雏...
《清史稿·赵翼传》的阅读答案... 《清史稿·赵翼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赵翼,字耘松,阳湖人。生三岁能识字,年十二,为文一日成七篇...
毕业的寄语 毕业的寄语大全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寄语吧,借助寄语人们可以表达心中所想...
弟子规全文 弟子规全文  《弟子规》由清代李毓秀著,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入孝出悌,符合礼教,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
朱自清的《春》全文 朱自清的《春》全文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
苏轼《浣溪沙·端午》赏析 苏轼《浣溪沙·端午》赏析  《浣溪沙·端午》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
爱莲说原文和翻译注释 爱莲说原文和翻译注释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君子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君子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君子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  君子有所思行  李白  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  凭...
24节气小满的诗词 关于24节气小满的诗词(精选13首)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劳动人民积累的经验,是智慧的结晶,希望大家要...
叶公好龙文言文的道理 叶公好龙文言文的道理  导读:叶公好龙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
水调歌头王菲舞蹈视频 水调歌头王菲舞蹈视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
《新唐书马燧传》原文与翻译 《新唐书马燧传》原文与翻译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
“情义”和“情谊”“ 情意”... “情义”和“情谊”“ 情意”的区别练习与答案  “情义”和“情谊”“ 情意”的区别附练习与答案  区...
《辨奸论》原文、注释和翻译及... 《辨奸论》原文、注释和翻译及赏析  辨奸论  作者: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
柳永《蝶恋花》注音 柳永《蝶恋花》注音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
《酒徒遇啬鬼》文言文翻译 《酒徒遇啬鬼》文言文翻译  中国是世界四大之明古国之一,华夏文明历经上下五千年,渊源流长。而记录之一...
《两小儿辩日》原文及翻译解析 《两小儿辩日》原文及翻译解析  《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
《劝学》的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 《劝学》的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原文及赏析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唐代]杜甫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